你的位置:pg电子游戏组合 > 新闻动态 > 中国的大地上为什么开不出宗教信仰之花?(一)自然环境篇
中国的大地上为什么开不出宗教信仰之花?(一)自然环境篇
发布日期:2025-08-07 17:37    点击次数:139

图片

世人常将信仰视为纯粹的唯心理念(这里的信仰指宗教信仰),然而心灵依托与精神意志,终究离不开物质根基与客观条件的塑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深深刻印于民族的性格与观念之中。

一、地理环境的严峻挑战

纵观世界地形,平坦丰饶的绿色沃野往往象征着农耕文明的希望——地势平缓、水源丰沛、土壤肥沃。想象这般图景:欧洲农民在广袤的欧洲平原黑土地上播撒种子,然后唱歌、弹琴、跳舞、恋爱……待到金秋,面对丰收的谷物,他们自然而然由衷的赞叹:“Amazing! !!Thank God!”

图片

图片

反观中国,这片古老农耕文明的土地,其地理条件则充满了艰辛。

平均海拔1840米,青藏高原更巍然耸立于4000米之上,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仅见于狭窄的沿海地带。

图片

图片

广袤国土被高原山地占据,造就了独特的梯田农业。我们看梯田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可是对农民来说梯田意味着什么?是零碎分散的耕地、艰难的耕作条件、以及水资源的极度匮乏。许多梯田陡峭难行,甚至牲畜都难以攀爬,但中国农民却要在其上精耕细作——播种、挑水浇灌、除草除虫、艰辛收割……

一个春天破除冻土、洒下种子,可能遭遇无情的干旱,农民只得肩挑背扛,引水上山,与天争命。

熬过干旱,夏日的蝗灾又可能席卷而来……

历经磨难待到金秋,又是一番攀爬、收割、背负,收成往往也仅够糊口越冬。

面对如此艰辛换来的微薄收获,中国农民会觉得神奇吗?不会。他们只会倔强地宣告:老天爷,你终究没能压垮我!

二、水资源的困境与考验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耕命脉。欧洲有绵长的伏尔加河、水系发达的多瑙河;南亚有平缓丰沛的恒河……(河流太多我不一一列举,请看下图,结合地势可以判断水流平缓或者湍急)多瑙河上流淌着诗意的月光(请听钢琴曲《蓝色的多瑙河》),恒河河畔常常是一幅欢畅的生活景象(沐浴、浣洗)。

图片

中国的母亲河则是一条含沙量世界之冠的黄河。其流域狭窄、水流湍急、浊浪滔天,既无纤夫拉纤的从容(无法行舟承载运输),也缺乏月光映照的柔美,最重要的是她是那样的暴躁难以驯服(去聆听《黄河大合唱》,感受它愤怒的咆哮吧。

高海拔加剧了地下水开采的难度,而地上水资源的代表——黄河,其狂暴与贫瘠(营养),更令依赖它的土地雪上加霜。

当多瑙河、恒河相对和缓的泛滥带来滋养土地的有机质时,黄河的泛滥则如同猛兽,裹挟着大量毫无养分的泥沙,摧毁家园,留下贫瘠。

当然我们还有一条长江,周围是富裕的鱼米之乡。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人定胜天”不是“人定造天”,所以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小块富裕之地不能掩盖大部分农民生活的艰辛(鱼米之乡的范围请往上翻,参照中国地形图)。

三、气候与海洋:无形的屏障

再看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本非恶劣,但叠加复杂崎岖的地形,使得天气对中国农民而言,更显诡谲难测,旱涝无常成为常态。那么,为何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不在相对平坦的沿海,而多集中于内陆中原?海洋,曾是另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频发的海啸与渤海湾等海域常年汹涌的波涛,极大限制了古人对海洋的探索与沿海大规模定居的可能。

图片

图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严酷的地理环境——高山阻隔、耕地稀缺、水源匮乏且难以驯服、自然灾害频仍——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哲学。在这样的环境中,等待虚无缥缈的神恩,远不如依靠自己的双手与意志来得可靠。因此,“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并非狂妄,而是数千年与天地抗争淬炼出的生存智慧与不屈宣言!

我们无需羡慕他处得天独厚的恩赐。恰恰是在这片被自然反复锤炼的土地上,我们的先祖以惊人的坚韧与智慧开垦梯田、驯服江河、抵御灾害,不仅顽强生存,更缔造了璀璨的文明,并始终保持着勤劳、坚韧、善良与骄傲的民族心魂。

这份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可贵的“自信”。

它不寄托于外在神灵,而根植于每个奋斗者的血脉之中——相信自己,相信民族的力量,相信人定胜天的可能。这份源自苦难辉煌的自信与豪情,正是我们民族最伟大的骄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